旅游探索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度假

文章内容

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_成县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

zmhk 2024-05-20
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_成县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       对于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1.借景寓情的游杜甫草堂作文2.草堂留后世
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_成县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

       对于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借景寓情的游杜甫草堂作文

2.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的故事

3.杜甫草堂在哪个城市?

4.杜甫草堂导游词

5.2023成都杜甫草堂门票价格+优惠政策

6.求:杜甫成都草堂,有个杜甫坐在地上,好像和茅屋歌有关的那个铜像的故事、资料。

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_成县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

借景寓情的游杜甫草堂作文

       怀着思古之幽情,我游览了文学圣地——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顾名思义,是指用茅草作屋顶修建的简陋房屋。诗圣杜甫一生因战乱颠沛流离,多在茅屋栖身度日,其所寓居之地,后人建“杜甫草堂”以为纪念,如同古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东屯杜甫草堂等等。

        成都杜甫草堂最早是唐末的诗人韦庄在杜甫遗址上所重建,以后经历代十多次培修,建筑与园林逐步扩大,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完成时,已成为有近百间多样性建筑群体的纪念性祠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博物馆建制的规模。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天的草堂,很好地保留或再现了杜甫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环境风貌。

        草堂在浣花溪畔。“浣花溪”其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人任政一《游浣花记》载,唐时,一任姓姑娘住在溪畔,她美丽善良。一日,一满身疮疥的和尚脱下脓血污浊的衣服求她浣洗。见者无不恶心,然任姑娘欣然应允,涤之溪边。但见她每漂一次,则溪上顿现莲花朵朵,瞬间满潭荷花,“浣花溪”遂由此得名。后有南宋诗人陆游赞其花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其花事之盛。物是而人非,今人只有发挥其无尽的畅想来求得古今之共鸣:虽无二十里路之花香,然美丽的小溪犹在人们的心中,每当春至,溪之上游繁花锦簇,或蓬勃,或嫣然;或竞艳纷纭,或自怜独处。待得林花谢了春红,春归无觅,春水悄向东。载着无尽的人间情话,蕴着飘零的诗人的思绪,落英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如清代佟佳-常明所撰联:水竹旁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灵魂的归处!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浣花溪。黄鹤一去不复返,诗圣溪畔独留连。抚今追昔朋辈事,浣花浣人浣流年!

        建筑是时代的心曲。在我们这个高楼摩肩接踵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所在:照壁前导,深邃含蓄;民居体量,简洁大方;粉墙青瓦,古意盈然;无高大恢弘之气势,存清平深远之意旨;无雕梁画栋之辉煌,不掩天香丽质之诗情。看满园春色,层瓦尽染;览工部茅屋,心绪飞扬。犹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若工部再生,观今之盛世,当惊世界殊!当可以:胸有千言凭吞吐,不复倚杖自叹息。庐破受冻昨日事,寒士欢聚锦官城。

        缓步于高大挺拔的楠木间、丛密幽深的竹林旁,呼吸着天鹅绒般的草坪的浓绿,倾听着碧水潺潺的诉说,品味着诗圣那颗幽忧之心,畅想着这百年前的茅屋中发生的一切,顿觉“历史”遽然而至眼前,不禁叹息:“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

        出得草堂,即入红尘。恍如南柯之一梦,醒来后依然是我。观众生之熙熙,叹世事之攘攘。忽忆清代顾复初为草堂所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诗圣叹屈子,清人忆少陵。我辈踯躅客,思之心何宁?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的故事

       读书写字的地方叫堂或斋,住的地方叫屋,杜甫是读书人,不能只吃喝拉撒,房子对于他的基本职能当然是住,但最重要的职能是写诗和研究诗,所以取为草堂,古人说,名正则言顺,以杜甫炼字水平之高,不可能随随便便给自己的住所取名的,前面加草,说明条件一般的意思,也算真实,自嘲的意思,别人也不便取笑他,这样取名,方便与其它文人雅士交往。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该是写这个草堂的,实际上对杜甫来讲,草堂和茅屋是一回事,说它破,简陋时它就是茅屋,跟读书人交往时就说是草堂,不同场合下不同的叫法而已,比如在父亲面前我们是儿子,在儿子面前我们是父亲一样。

杜甫草堂在哪个城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他的父母,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 ,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 黄牛犊 ‘,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 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 齐军问其故,答曰 :‘弃子而行义 .‘齐军感慨道: ‘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 !‘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 ,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 (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 ‘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 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 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 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 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导游词

       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他虽然出生在北方的富裕家庭,却经历了唐朝衰落的转折。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他献身于为国家服务,但他没有机会。他的心与人民息息相关,却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他的中年生活并不顺利,老年疾病也是空穴来风。他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后人。

       杜甫画像

       杜甫小时候生活环境很好。他家很有钱。他有很强的家庭文化。他在文学和诗歌方面很有天赋,并且勤于写作。据悉,他的私活可以装满一个袋子。杜甫早年像李白一样纵情于人世。十多岁、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到处游历,结识了李白。两人立刻相遇。杜甫非常尊敬李白。即使在他们分开后,杜甫也经常在他的诗中提到这位老诗人。

       从此,杜甫经历了官场沉浮。他的职业生涯非常坎坷。他从来没有成功过,他的生活非常悲惨。当时杜甫不考理科,也不参加权贵之争,是因为宰相李排斥贤士。后来即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找不到全职工作。他的小儿子当时也饿死了,后来被给了一个没用的小位置。当这个国家爆发战争时,杜甫也为躲避战争四处漂泊。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暂时住在成都的一间茅草屋里。

       从那以后,严武的职位被调走,杜甫一家也流离失所。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支持,生活非常艰难。三年来,杜甫因为思乡,登上了回老家的渡船。不幸的是,他的生活艰难而危险,他的社会动荡不安。他在一艘小船上因病去世,享年59岁。

       杜甫草堂在哪里?

       杜甫草堂在哪个城市?说起杜甫草堂,很多去四川旅游的人都会误以为杜甫草堂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其实人们要问杜甫草堂在哪里,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因为除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馆,还有一个地方叫三台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也是为了纪念杜甫而建的。

       杜甫草堂

       首先,我们概念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经过宋、明、清三代重建保存的。现在占地近300亩,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观。它位于Xi西郊的浣花河畔。草堂的具体位置是四川成都青羊区清华路37号。对于广泛喜欢自由行的人,一定要推荐公交线路。成都有公交车,有17路、30路、35路、47路、82路、85路、309路、503路。

       另外,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杜甫草堂位于绵阳市三台县西侧的牛头山。整个建筑具有风景公园的风格。相比成都的杜甫草堂,更贴近自然,注重生态旅游的建设。牛头山不高,却以杜甫草堂闻名,三个杜甫草堂位置都很便利。它位于市区,可用于各种交通方式。这里介绍一种独特的人力车,可以坐在杜甫草堂所在的三台洲公园。成本很低,参考价5元。

       杜甫的三次告别

       是杜甫的经典。他创作的背景是,由于新富与朝廷旧官的斗争,杜甫被唐肃宗调到化州。于是杜甫在去世前回到故居看望他。在途中,他看到被官员剥削的人们在受苦,于是写下了这组诗。然后他走进去享受《三别三官》。

       《三声再会》包括《三别》,《新婚再会》,《无家再会》三首诗,表现了当下人们的苦难和同情。

       是一对新婚夫妇写的,他们将在婚礼的第二天离开。丈夫会去前线打仗。新娘的告别词和劝诫词塑造了一个坚定的女性形象,她将在民族危机和发展的形势下承受命运的苦难。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

       无家可归的英雄是一个应征入伍的人。他到了前面家,没有人可以说再见,他一个人抑郁。在这场战争下,描绘了他参军前后的情形。他为这个因战争而变得越来越小的村庄感到悲伤。他也为可怜的老母亲没有被妥善安葬而感到难过。他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无家可归了。它表现了受战争折磨的人们的凄凉以及诗人对受战争折磨的人们的同情。

       这首诗是一个老人写的,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自我安慰等人物的内心变化。在这场混乱的战争中,生与死分道扬镳,无尽的悲伤和无尽的哭泣。诗人描绘了一个爱国豁达的老人,形影不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境,让人怦然心动。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无尽灾难和悲伤。

       杜甫轶事

       杜甫虽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一生自以为高贵,不愿受人欺负。他鄙视法院的腐败。因此,他经常生活在贫困和艰难之中。所以杜甫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都是因为他家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杜甫有意思的作品。

       讲了安历史的叛乱,战争结束时听到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唱青柳”,觉得很有意思。它成了一首著名的诗,广为流传,它的滑稽故事也成了佳话。

       原诗写道: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冲天。我的窗户勾勒出白雪皑皑的西山风景。我的门经常对向东航行的船只说“再见”。

       彼得杜甫家境贫寒,但平日衣食仍是问题。他离开了他的岗位,住在四川的茅草屋里。虽然他暂时稳定下来,需要朋友的帮助,但还是很穷。一天,一位游客来到杜甫草堂,想和朋友们一起写诗。杜甫只好在家里摆酒摆菜招待客人。这让杜太太为难了。这家人太困了,没有什么好吃的招待。杜甫在厨房里看到食物和酒,鸡蛋和豆腐,非常高兴。

       杜夫人还端上了三菜一汤,分别是韭菜炒两个蛋黄,韭菜炒鸡蛋,豆腐渣,韭菜豆腐汤,几片白蛋壳。虽然很寒酸,但是杜甫给这道菜命名后,却显示出了深刻的含义。这些菜的名字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登天。我的窗户勾勒出白雪皑皑的西山风景。我家门口经常对向东航行的船只说“再见”,于是几位客人热烈鼓掌。

       所以这个时候就流传了。很多有才华的民间人士引用杜甫的故事,展开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不得不感叹杜甫杰出的才华。

2023成都杜甫草堂门票价格+优惠政策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1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草堂的正门,眼前这条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的参观。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今天小王带你们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们现在就到了草堂停车场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草堂吧。

        现在我们进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见门口有一个很瘦很瘦的铜像,大家走近细细看一看,是的,这就是为杜甫塑的铜像,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时都瘦得不成人样了,竟然还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这样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的。

        我们继续往里走,在这个大厅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铜像,姿态各异:有李白的、王昌龄的等等许多诗人的铜像,大家看看大厅中间那一个大白石头像,有没有觉得非常像以前在美术书上学的“飞天”。我们继续往大厅后面走,这个两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个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视天下所有事物,桀骜不驯。从大厅出来以后,路过一个门,只见门上面的牌匾上写着花径两个大字,过了以后,有一面墙,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这两个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样,这个就是一个半身像,还留着山羊胡须。

        现在这个水池旁边,那里面可全是锦鲤,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有金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时间。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们的行程大家满意吗?满意就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去另一个经典,我相信肯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位朋友说得没错,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确实是个陶冶人们诗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块去亲身感受一下。感受我们诗圣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广场,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就可到达草堂门前。

        现在大家请看窗外,是否有种烟雨迷蒙,鲜花浪漫的感觉?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成都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温馨,大家现在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会是怎么样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诗人中间,对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说把唐代成都描写得最为真切的诗人,还是要数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过3年零9个月的老诗人杜甫。他描述过的一个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为成都城市记忆最鲜活的一个片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都在其诗歌中深有体现。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近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杜甫草堂导游词 篇5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影响巨大,在下一个景点——工部祠我将为各位作进一步的介绍。请随我从这里穿过柴门。

求:杜甫成都草堂,有个杜甫坐在地上,好像和茅屋歌有关的那个铜像的故事、资料。

       门票价格

门票:50.00元

门票+手机导览:原价60元现价52元

       

优待政策

       1.离休人员、残疾人(含军残证)、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2.公安干警凭警官证免费参观。

       3.革命烈属凭烈属证免费参观。

       4.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观众凭身份证原件即可入馆;若未携带身份证原件,凭其他相关有效证件至综合服务窗口兑换入园凭证。

       5.6周岁以下(含6周岁)或身高1.3米以下(含1.3米)的儿童免费,

       6.须由监护人陪同入馆(监护人不享受免费)。

       7.大、中、小学生集体参观(15人及以上)须持学校正规介绍信、及本人教师证或学生证,请提前一周到本馆北门游客中心预约办理(咨询电话:028-68921800)。预约及参观仅限周一、周二(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8.持成都市教育局颁发的《特级教师(校长)荣誉证》免费参观。

优惠政策

       1.对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

       2.新闻媒体记者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记者证购买门票,本馆给予九折优惠,采访请提前预约宣传营销部对口接待。

景区介绍

       杜甫,唐代的伟大诗圣,但是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杜甫在这边生活了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处处都有杜甫创作时的身影,这里成为成都旅游的热门景点,成为繁华都市里的诗意。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看到一座气势不凡、高朗明亮的敞厅。”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本是清初顾复初的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诗圣杜甫留下了1400余首诗歌,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也是唐朝的兴衰史,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由此得名。在大堂中间,有着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刻画的杜甫塑像。

       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这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修建的,看到一位女杰舍宅为寺的故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的是一代伟大的诗人对于政治的伟大抱负。今天的茅屋在曲径通幽之处,竹林演绎下的静谧,可以来这边感受一下诗人的气息。

       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称杜工部,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工部祠故又称三贤堂。

杜甫草堂为何配塑黄庭坚和陆游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国学宝典中杜甫的介绍

       [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年谱

        712壬子睿宗太极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717丁巳玄宗开元五,杜甫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718戊午玄宗开元六,杜甫七岁。始作诗文。

        720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725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726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开元一八,杜甫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731辛未玄宗开元一九,杜甫二十岁。游吴越。

        732壬申玄宗开元二0,杜甫二十一岁。游吴越。

        733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游吴越。

        734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游吴越。

        735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737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游齐赵。

        738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游齐赵。

        739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游齐赵。

        740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游齐赵。

        741辛巳玄宗开元二九,杜甫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742壬午玄宗天宝一,杜甫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宝二,杜甫三十二岁。在东都。

        744甲申玄宗天宝三,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日,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宝四,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在长安。

        748戊子玄宗天宝七,杜甫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749己丑玄宗天宝八,杜甫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750庚寅玄宗天宝九,杜甫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751辛卯玄宗天宝一0,杜甫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752壬辰玄宗天宝一一,杜甫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宝一二,杜甫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宝一三闰十一月,杜甫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宝一四,安禄山反。杜甫四十四岁。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756丙申肃宗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王国忠、杨贵妃。杜甫四十五岁。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757丁酉肃宗至德二闰八月,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岁。春,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

        758戊戌肃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岁。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759己亥肃宗干元二,史思明称燕王。杜甫四十八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760庚子肃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761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五十岁。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762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闰十月,杜甫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766丙午代宗大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岁。春,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历二,杜甫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768戊申代宗大历三闰六月,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岁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历四,杜甫五十八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夏,畏热,复回潭州。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终岁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聂令驰书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溯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间的一条小船上,旅殡岳阳。

       上联说杜甫在浣花溪畔荒江结屋营建草堂,诗人流芳千古,草堂也成了流传千古的胜地。下联说与杜甫不同时代的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学习杜诗,有卓越的成就,被后人分别塑像,一同配享于工部祠内。如果定要打破沙罐璺(纹)[wen2]到底,故事还得从清代谈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入蜀,着手建草堂,次年堂成,765年离开成都。几十年后草堂便荒芜了。到了[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旧址,为纪念前贤,“思其人而成其处,”结茅屋于草堂旧址。后经[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风云变幻,历尽沧桑,几度荒芜破损倾圮,又多次培修重建扩建。特别是在[明末]的战乱中,毁于兵火。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康熙十年(1671)川湖总督蔡毓荣,访得草堂遗址,倡议重建,次年仲春完成,使经历了九百余年漫长岁月的草堂,终于保存了下来。在其以后的一百四十年间,虽然经过若干次培修,但到嘉庆时,又出现了荒草颓垣的可悲景象。嘉庆十六年(1821)七月,四川总督常明和布政使方积等发起重建草堂,由按察使、成都知府曹兴六为董事,大兴土木,费金五千五百余两,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修,历时半年,于次年(1812)正月落成。草堂竣工不久,时值仲春季节,布政使方积携夔州通判谭光祜、孝廉严学淦、户部员外郎杨芳灿等大小官员、幕僚,前往草堂,准备选吉日良辰,以祭杜公。一行人在草堂外下了官轿。他们进大门,过石桥,步亭台,度幽径,面对修葺一新的亭、廊、轩、榭、饱览竹翠柳青,百花争丰,蜂飞蝶舞,燕语莺啼的美景春色。个个心旷神怡,刘趋工部祠前。当他们瞻仰了端庄肃穆的杜甫塑像之后,杨芳灿转身对方积说:“方大人,以老朽的愚见,这工部祠内,应加塑渭南伯陆公放翁,以配享杜公。”杨芳灿那时年已花甲,自幼满读经书,精通诗词,曾任衢杭、关中、锦江等地书院主讲,参加《四川通志》的编修,有《兵率斋》、《芙蓉山馆诗词》等文稿传世,久负盛名,素为方积、谭光祜所钦佩。方积仔细思考片刻,觉得有道理,但还不解其详,正要向杨芳灿请教,有一个自恃博学的幕僚却忍不住问道:“松公此举,理由何在?”芳灿从容不揎地回答道:“因杜公与放翁的心迹相同。二公都在四川作过官,都有忧愤的诗心,报国的大志,且放翁十分推崇怀念,他那‘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的诗句,真可谓杜公的异代知音啊!”这时,又一个自命不凡的官员问道。“配享之举,岂非标新立异?”芳灿微微一笑说说:“以后代诗人配享前贤者,海内不乏先例。浙江的钓台的严公祠内,就塑有[晚唐]诗人方雄飞、[南宋]诗人谢翱的塑像,配享[东汉]的严子陵;至于吴郡的三高祠,同塑不同朝代的范蠡、张翰、陆龟蒙,更是众所周知的事。”芳灿说得很有道理,使众人不由得点头称是。却也有人挖空心思地给芳灿出难题,想使他不能自圆其说。又一个幕僚拱手问道:“请教杨公,李太白也在蜀地游历过,高适、岑参也在蜀地做过官,都是杜公的好友,可谓心迹相同,以他们配享杜公不是也可以吗?”芳灿听后,胸有成竹地说:“太白、高适诸公皆是杜公友好,如用他们来配祀,使诸公屈居其下,杜公在天之灵亦有不安,如比肩并祀,客主不分,这里也就不是工部祠了。”芳灿刚说完,又有人发问:“唐代以后,吟诗、评诗的人,莫不以杜公为其宗。眉山的苏东坡,新都区的杨升庵不也可以配祀吗?”才思敏捷的杨芳灿,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苏、杨二公,本来就是蜀人,蜀中已有二公的祠堂、墓室受人供奉祭祀,可说是魂归故里有所依,不必另立塑像。而杜公和放翁都不是蜀人,都流落蜀地多年,放翁来蜀依靠好龙、范致能,如同杜公到蜀依靠好友严季鹰(武);放翁在蜀应王炎之邀作幕府,如同杜公任检较工部员外郎,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迹同’。放翁离蜀后,和杜公一样,一直不能忘蜀,将其全部诗作题为《剑南诗稿》,也就是前面说的‘心同’。至于二公忧民忧国,每饭不忘,至死不衰,怀着悲愤的心情与世长辞的大节亦无不同。故而以放翁配享于工部祠是放翁之幸,也可慰少陵在天之灵啊!”布政使方积,曾著有《敬恕集》,也属文人墨客之流。他见芳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连声叫好。众官员幕僚们,也不得不交口称赞:“杨公高见,杨公高见!”于是,方积令杨芳灿为放翁配祀事撰文,严学淦作赞,谭光祜用八分书文,书成后,镌刻石上,放置工部祠右壁。这就是发生一百七十年前的故事。到了光绪十年(1884),四川总督丁宝祯认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的[北宋]诗坛健将、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公开标榜诗作应学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诗论,追求奇丽硬涩的风格;又曾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贬谪到蜀,任涪州别驾,一生宦途生涯也是很不得意的,符合“心迹相同”的原则。又援引前例,塑像配享杜琢。将原在工部祠旁的陆游神龛,移至祠内杜甫祀像的正西,添置的黄庭坚神龛,置于杜像正东,也就是今天游人所见到的样子。后来,清代钱保唐为工部祠撰书了“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这副楹联,启迪游人瞻仰凭吊唐、宋两代的大诗人。

       好了,关于“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