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探索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度假

文章内容

塞罕坝天气_塞罕坝天气预报七天

zmhk 2024-05-18
塞罕坝天气_塞罕坝天气预报七天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塞罕坝天气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塞罕坝国家级
塞罕坝天气_塞罕坝天气预报七天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塞罕坝天气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塞罕坝天气_塞罕坝天气预报七天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上属于内蒙古台背斜。其褶皱以宝元栈向斜为主,断裂带以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并生为特点。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地貌上界于两个一级单元即(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作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本区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阶段。

       本区的地形地貌组合为高原-波状丘陵-漫滩-接坝山地。地形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熔岩高原丘陵地形: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东部和东北部,由第三纪汉诺坝组玄武岩流盖层所覆盖,构成了表面地势呈波丘状的熔岩台地,台地顶端较平缓,地表坡度一般在15°以下,基岩裸露很少,台面上多覆盖着薄层残积亚沙土。

       熔岩高原丘陵平原: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西部和北部,本地形属堆积地形,主要由冲积的砂、砂砾和亚沙土组成;地势比较平坦;河曲十分发育,嵌入冲积层2-3m;河漫滩大面积沼泽化,在河流两岸有阶地断续出现。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错后,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偏少;风多风大,蒸发潜量大于降水量;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

       气温与日照 根据林场气象站1960-2002年的观测,本区年均气温-1.5℃ ,极端最高气温33.4 ℃ ,极端最低气温-43.3℃; 一年中冬季最长,计230-240天,约占全年的2/3,春秋时间短,合计130天左右,本区无夏天。本区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30.7℃,≥10℃的年积温为1631.1℃。年平均日照2367.8h,日照率为58%。

       降水和蒸发 本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452.6mm,最大年降水量636.0mm,最小年降水量258.0mm,年均降水日数134天。本区初雪日为8月28日-10月21日,终雪日为翌年的4月12日-6月18日,年均降雪期为226天;当年初积雪日为9月6日-11月5日,终积雪日为4月26日-5月15日,年均积雪天数220天。本区年均蒸发潜量为1339.2mm,年均相对湿度为68.0%。

       霜期与冻土 本区终霜期为5月27日-7月27 日,初霜期为7月1日-9月9日。地表约在10月中下旬冻结,解冻期约在4月中下旬,冻结期为 180天左右;11月至翌年3月平均地温在-8℃以下,最大冻土深度(1991-2002)143cm。

       风天 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68天,最多年份达119天(1966年),最少年份41天(1961年)。 地下水本区水文地质的特征是: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纪松散物中的潜水相当发育;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模数大于104m?/km?。

       本区玄武岩地层有广泛的裂隙水,裂隙水埋藏深度一般在120m以上;在第四纪覆盖物较厚的地区也有一定量的潜水,埋藏深度5-25m不等。单井最大涌水量25-250m3/d。本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0.5-1g/L,个别地区<0.3g/L或0.3-0.5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2-、-Ca++ 、-Mg++型及-HCO3-、-SO42-、-Na+、-Ca++型。硬度一般小于10.8德国度,pH值7-8。

        湛蓝的天空上,白云低垂 ,一阵阵清爽的凉风吹过,金**的白桦林 飒飒作响。

       

        山地起伏,草原已经被秋风吹得泛黄 ,一种萧瑟却又豪迈的感觉油然而生,远处,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风车在山顶上缓慢地转动 ,它们仿佛正搅动着时间,让一切都慢了下来。

        几头牛在湖水边慵懒的吃草,睡觉,马儿也是如此 ,它们并不着急奔向新的牧场,脚下肥美的牧草足以填饱它们的饥肠,耳边“扑棱......扑棱......”的声音,是草丛里的蝗虫在飞。

       

        这里,是秋天的塞罕坝。

       

       

        自北京出发,经京漠线一路向北,在燕山中的平原和山谷中穿行近400公里后,就来到了塞罕坝。

       

        从平坦的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是坝上高原,很多人都认为,坝上高原是平原登上高原的“台阶”,但其实它更像是一道“门槛” ,坝上高原的海拔有1200-1500米,而内蒙古高原上的大部分地方,海拔都在1000米上下。

        坝上高原的面积很广,我们熟知的张北草原、丰宁坝上都在它的范围之内,塞罕坝是这其中最靠东北方的组成部分 。从行政区划上讲,塞罕坝虽然还没有出河北省,但它其实离北京已经很远,同样的距离如果往西走,都几乎可以抵达呼和浩特了。

        塞罕坝在蒙语里的称呼是赛堪达巴汉 ,不过这并不是它的名字,而是“美丽(赛堪)的高岭(达巴汉)”的意思在蒙古族人心里,塞罕坝是神灵之山,不能直呼其名 。后来,在汉语里就把这个称呼谐音成了塞罕坝。

        叫惯了塞罕坝,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它“兴安大岭和海喇堪山 ”的本名,兴安大岭?它和大兴安岭有关系么?没错,塞罕坝在地理上算是大兴安岭的余脉,这里兼具了北方草原和大兴安林海的特色 :既有茂密的人工林,又有点缀着树木的台地草原,此情此景,完全刷新了人们对于河北省的认知。

        几年前,一则以林场工人为主角的公益广告让全国人都知道了塞罕坝这个地方,但其实早在约15年前,它就已经成为了一些摄影爱好者们的秘境 ——他们在这里,常常一待就是一整个秋天或冬天。

        在这些“好摄之徒”的照片里,塞罕坝美得如同油画一般 :朝阳下,金**的森林与草原相互映衬,画面立体且生动,牛与马在朦胧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片人间仙境。可以说,这些美丽的照片要比塞罕坝的名字,更早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塞罕坝的秋景之所以美,不仅得益于绵延起伏的地形和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归功于这里的气候和植被。

       

        塞罕坝被夹在阴山和大兴安岭两大山脉之间,是个天然的风口 ,而且它还地处台地北坡,常年被自西北而来的寒冷、干燥的狂风迎面冲击 ,却较少得到东南暖湿气流的滋润,冷成了这里日常的“主题”。这里几乎是过了春天就入秋 ,气温堪比哈尔滨,有时甚至能和南面400公里处的北京冷上20度左右。

        天气凉、昼夜温差大,秋叶才红得漂亮。9月中旬的塞罕坝,白天艳阳高照,气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上,晚上却直接霜冻 ,白天起来 汽车 都被裹上了一层冰,这样的气候,让塞罕坝早早的就已是秋意盎然。

       

        塞罕坝的树木,以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白桦树为主。白桦林的风景最出挑,但其实落叶松的秋景也不落其后。

        落叶松不像其它松树那样四季常青,寒风过后,它的松针就像蜜蜡染过的一样金黄,当这些松针飘落之后,又会为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与透蓝的天空相映成辉。

        为塞罕坝的秋天添彩的,还有一个个小巧、透蓝的泡子 。泡子指的是低洼处的小型湖泊,它们往往由地下水渗出或雨水汇集而成,没有明显的出水和入水口,对于摄影师们来说,七星湖、公主湖、将军泡子等地方,都是最能出片儿的好地方。

        塞罕坝的美,带动了人们对整个坝上的热情,丰宁坝上、张北草原等地方也慢慢热了起来,横贯坝上、被誉为“中国66号公路”的草原天路,一到周末就难免成为“草原堵路”。

        我们这代人,对上世纪90年代时北方的沙尘暴记忆犹新,但实际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就已在遭受沙尘暴的侵袭,这些沙尘就来源于塞罕坝以北的浑善达克沙地

        塞罕坝在清朝时称木兰围场,这里曾是植被丰富,各种野生动物“不可以亿记”的皇家猎苑 。但同治皇帝之后,这里逐渐被地方民兵私自开垦。那时的民兵还没有环保意识,树木和草地在开垦的过程中被大量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在塞罕坝走上几天,甚至都见不到一棵树。

        没有了塞罕坝上森林的阻拦,高原上的沙尘就像是在“房顶上往院子里扬沙”一样在华北平原上肆虐。

       

        1962年,种树的队伍进入了塞罕坝这片荒山野岭,建立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机械林场 。在塞罕坝上种树就像是开启了 游戏 里的地狱难度,这里石头山多,土层薄得就像一层皮肤,缺水,风大,还异常寒冷,天时地利一样没摊上,有的只是人和 ——这就至今仍感人至深的塞罕坝精神

        1962和1963年,两年造林6400亩,但成活率还不到8% 。塞罕坝人自己改进了育苗方法,找到了马蹄坑这一块三面环山、一面有河的好地方展开会战,那一年,树苗的存活率提高到了9成。

       

        树苗活了, 只是开始。在塞罕坝,树木生长极其缓慢,10年的云杉,才能长得齐腰高 ,日复一日的辛劳养护、十年如一日地耐心等待,这几乎是现代“唯快不破”的商业“精英”们所无法想象的。

        如果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要苦其心志,那天给塞罕坝人的大任真是一轮接一轮

       

        1977年,塞罕坝林场遭遇了罕见的雨凇灾害 (低温时雨水冻灾树木上不脱落,俗称树挂和冻雨),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十多年的成果损失过半 。1980年,林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的落叶松被旱死,一切都要重头再来

        面对令人崩溃的天灾,塞罕坝人说:那就重头再来!

        如今,塞罕坝已经有了112万亩的林海,4.8亿棵树木,这里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森林对环境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的年均降水从建场初期的416毫米,增加到了460毫米,无霜期由52天增至64天,大风天数则从83天降到了53天。2017年,联合国将“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授予了塞罕坝人。

        塞罕坝的秋景,是一道失而复得的珍馐,如果没有58年来塞罕坝人“此生没虚度,青山可标榜”的忘我付出,我们现在吃到的,只能是一嘴黄沙。

       

        - END -

       

        文丨张雨晨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中照片拍摄地来自于部分来自于塞罕坝北侧的乌兰布统,文中未予特别区分

       好了,今天关于“塞罕坝天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塞罕坝天气”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